首页 > 跨专业考研培训班 > 【苏大考研】苏州大学文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答案07(苏大考研有多难)

【苏大考研】苏州大学文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答案07(苏大考研有多难)

2023-10-20 作者:gong2022




本篇苏州大学文学院真题答案内容均选自于《2015苏州大学考研657文学基础综合题型分析与真题答案详解》,(适用于苏州大学文学院【美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更多内容请登录东吴苏大考研网购买正版: 相关苏大文学院最新考研资料: 《2015苏州大学考研657文学基础综合复习全析(含真题与答案)》《2015苏州大学考研820评论写作(2)复习全析(含真题与答案)》 《2015苏州大学考研657文学基础综合题型分析与真题答案详解》 《2015苏州大学考研820评论写作(1)题型分析与真题答案详解》 《2015苏州大学考研657文学基础综合应试模拟四套卷与答案详解》 《2015苏州大学考研820评论写作(1)应试模拟四套卷与答案详解》 题型分析部分内容摘要:一、学院专业考试情况 (一)学院专业介绍 苏州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目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术型硕士,一类是专业型硕士。学术型硕士又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美学、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汉语言文字学这几个专业,而专业型硕士则分为汉语国际教育和学科语文这两个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字学的专业课考试并不是文学基础综合。而学术型硕士的每个专业又分了不同的方向。 古代文学:1. 先秦两汉文学 2. 魏晋南北朝文学3. 明清文学 4.唐宋文学 5.近代文学6.中国古典小说戏曲7.文学文献学; 现当代文学:1. 现当代思潮流派研究 2. 近现代通俗文学 3. 戏剧、影视研究 4.现当代文学文体研究 5.当代文学评论 6.世界…… (三)命题规律 纵观2007年至今的文学基础综合这一科目的真题,题型基本没有发生改变,基本上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各出一题,题型也比较固定,都是一道论述题,而且论述题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比较大的知识点,下面就分科目对文学基础综合的命题规律进行分析。 1、中国古代文学:从2007年…… 二、考试题型深入剖析及对应高分解题技巧 文学基础综合的考试题型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从2007年至今,考试题型从未发生改变,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和外国文学各出一题论述题。这样的出题方式有两个重点:一是四门学科都有所涉及,毫无遗漏;二是考查的题型都是论述题,而不是名词解释、简答题、选择题等分别进行考查。这样的出题方式,使得考生在答题时有相应的应对技巧。 由于一个学科只出一题,所以题目相对来说会出的比较大,答题的范围也会比较广,所以考生不必担心无话可说…… ……四、2015年考试展望 纵观历年真题,我们可以发现,文学基础综合的题型没有发生过变化:四道论述题。在2015年的命题中,这种格局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考生就不需要花费时间在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题型上了。 古代文学:自从2013年爆冷门考查了古典小说之后,我们就不能光把目光集中在诗词等文学样式上了,通俗文…… 苏州大学657文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答案系列目录ⅰ 编写说明 2 ⅱ 使用说明 3 ⅲ 考试题型解读 4 一、学院专业考试情况 4 二、考试题型深入剖析及对应高分解题技巧 8 三、2014年真题解读 9 四、2015年考试展望 10 五、高分复习方略 11 六、章节考点分布表 13 ⅳ 近年真题与答案详解 16 苏州大学2007年文学基础综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6 苏州大学2008年文学基础综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7 苏州大学2009年文学基础综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8 苏州大学2010年文学基础综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9 苏州大学2011年文学基础综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 苏州大学2012年文学基础综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1 苏州大学2013年文学基础综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2 苏州大学2014年文学基础综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3 苏州大学2007年657文学基础综合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答案 24 苏州大学2008年657文学基础综合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答案 28 苏州大学2009年657文学基础综合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答案 33 苏州大学2010年657文学基础综合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答案 39 苏州大学2011年657文学基础综合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答案 45 苏州大学2012年657文学基础综合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答案 56 苏州大学2013年657文学基础综合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答案 62 苏州大学2014年657文学基础综合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答案 68 ⅴ 高分备考指导 74 一、高分备考方略 74 (一)考研英语 74 (二)考研政治 77 (三)考研专业课 82 二、辅导班推介 84 (一)公共课 84 (二)专业课 87 三、教材与辅导书推介 89 【想要查阅了解更多苏州大学考研资讯真题答案内容,敬请登录东吴苏大考研网】 苏州大学2007年文学基础综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名称:美学、中国语言文学(01中国古代文学、02中国现当代文学、03文艺学、04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考试科目:657文学基础综合 注意:答案请不要做在试题纸上 一、(40分) 何谓“江西诗派”?何谓“一祖三宗”?江西诗派有哪些代表作家和别集(请至少列出五家五种)?并请述评江西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贡献和影响。 二、(40分)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乡村”一…… 三、(30分) 试析希腊神话(或史诗、悲剧)所表现…… 四、(40分) 文学作为审美活动,它的丰富性体…… 【想要查阅了解更多苏州大学考研资讯真题答案内容,敬请登录东吴苏大考研网】 苏州大学2009年657文学基础综合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答案 专业名称:美学、中国语言文学(01中国古代文学、02中国现当代文学、03文艺学、04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考试科目:657文学基础综合 注意:答案请不要做在试题纸上 一、(40分) 试比较阐述明代的公安派与清代的性灵派。 【考查知识点+解题思路】考查公安派和性灵派相关知识点,考生要分别了解公安派和性灵派的特点,同时要将两者进行对比,阐述其相同点和不同之处。题目要求比较清晰,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理解题目要求。 【答案解析】 在晚明诗文领域中,以“公安派”声势最为浩大。公安派理论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即重个性、贵独创、强调表现自我,反对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做到这一点,即使作品有“瑕处”,也是值得赞赏的。为此,她们大力推崇通俗文学,赞扬《水浒传》、《金瓶梅》等白话小说,认为这些作品“情真而语直”。总之,她们在文学上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在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和儒家道统,他们的作品也能够打破传统诗文中的陈规陋习,抒发个性,清新流畅。他们信手而成,随意而出的写作态度,也使得公安派不喜欢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他们往往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创作效果。但她们的创作态度和写作风格有时也会让公安派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不恰当地强调自我,加上作者不经意的创作态度,使得一些作品因为过于率直浅俗,矫情造作,破坏了作品的艺术美感。 清代性灵派的代表人物是诗人袁枚,袁枚论诗崇尚性灵,表现出诗人的性情、个性和诗才,认为“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提倡直抒怀抱,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讲求自我个性,“作诗不可无我”,认为“诗有情而后真”。在具体创作上,强调要有“才”、有“灵机”,在强调性情、灵机的基础上,袁枚也重视学习古人,精心磨练,增加学识,也就是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袁枚主张文学应该发展,应该有时代特色,而不应该宗唐宗宋。他提出:“诗者,各人之性情也,与唐宋无与焉。若拘拘焉持唐宋以相敌,是己之胸中有已亡之国号,而无自得之性情,于诗之本旨已失矣。”(《随园诗话》) 相同点:从公安派和性灵派的基本主张可以看出,袁枚的性灵派深深受到公安派的影响,这两者的理论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强调诗人主观情感的抒发,认为真挚的感情是决定诗歌好坏的标准。公安派和性灵派都反对压抑个人情感、将就道德教化的儒家正统思想,在他们的诗作里看不到道德教育的影子,只有个人真挚感情的表达。 不同点:公安派强调白话的使用,这一方面使诗歌更加平易近人,可也难免显得浅薄粗俗。性灵派的袁枚虽然重视在诗歌中情感的流露,可是他也十分强调诗人的“才”的重要性,这就拉开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这是这二者最明显的区分。 二、(40分) 20世纪中国文学第一人称小说有丰富复杂的形态,请在1920年代、1940-1950年代、1980-1990年代各选择数篇小说(每时段不少于三篇)为例论述各自独特的叙事功能。 【考查知识点+解题思路】这道题目的要求比较多,三个时段分别以三篇第一人称的小说为例,来阐述各自的叙事功能,考生在做题时,首先要在每个时段至少写出三篇小说,下面提供一些例子。20年代:鲁迅《伤逝》、《孤独者》,废名《竹林的故事》、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40-50年代: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萧红《小城三月》、梅娘《鱼》、骆宾基《北望园的春天》;80-90年代:莫言《红高粱》、余华《十八岁出远门》、阿诚《棋王》、西西《像我这样一个女子》等。 【答案解析】 1920年代: 鲁迅《伤逝》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小说的叙事、议论、写景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小说大体上是按照会馆、吉照胡同、会馆这样回顾式结构进行描述的,在具体事件回顾中,作者没有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有详有略,跳越式的追述。首先,在叙述中抒情。其次,也通过议论直抒胸臆。小说结尾段:“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这是表达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再次,借助景物描写抒情。作者写道:一年前两人相恋时,子君就带着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式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紫白的藤花。一年后,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作者写出了人去楼空的空虚与寂寞。 废名《竹林的故事》以竹林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手法,描述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塑造出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是新文学初期最富有诗情画意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写竹林、菜园、茅舍、少女,把自然景物灵化,把世间人物雅化,以真挚、友好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生长在宁静的宗法制农村的纯洁、天真、优雅、生气勃勃的乡村劳动少女——三姑娘的形象。 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文本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女性视角,以手记体的形式,吸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意识流的手法写了“我”——女主人公惠,一个已与敬生有着

7年婚姻的有夫之妇,与青年男子莓箴的婚外恋。作为一本手记,本采用第一人称。故事主体,即前八节属同故事叙事,“我”作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并且是叙事的主体和主人公,是内在的叙述者,讲述自身的情况。叙述的“我”不仅是在讲述着,也是在感知,在行动着。文本中,“我”以手记的形式回顾亲身经历的事情,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发生关系,并对人物、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这即是托多罗夫的叙事理论中的叙述者等于人物,叙述者和人物知道的同样多。在人物对事件没有找到解释之前,叙述者也就不能向读者提供解释。如文本中“我”对于久未收到莓箴的信疑惑不已,却无从察明原因,直到敬生展示真相。这可以拉近读者同人物的心理距离,并造成悬念。在此文本中,起初刚一提出婚外恋,并被莓箴家人于无意中得知,“我”便处于重压之下。“我”将如何处世?如何被外人及丈夫处置?这个问题提出来,人物和读者都无法回答,从而造成紧张气氛,使得读者急于阅读文本,探寻答案。但此文本又不属于完全的同故事叙事,在第九节,文本的视角陡然转换,叙述者突然转变为外在的,讲述他人情况的叙述者,这就是布莱希特的“间离技巧”,使读者“不是亲近的,而是疏离的”,引导读者跳出幻觉,以清醒的理性反思剧情。文本的叙述者转换成了一个无意中偶得妇人手记的陌生人,造成时间和情绪上的距离感,以一个局外人的冷眼旁观,产生意想不到的陌生化效果。末尾情人的附信不是由妇人的眼所看到,而是从陌生人的视角来读这一封信,最后一封情人的回信,更突出了世事的苍凉、变迁与无奈!时间验证了一切,写出了结局。 1940-1950年代: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这篇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完全是为了更好地抒发丁玲的主观感受——她跟所谓的贞贞由于境遇相似而特有的相似的主观感受。在仅20页的小说中,一旦涉及自我心理剖析和对主人公贞贞的描写和评价时,“我”便频繁出现,在一个本来没有我的故事里加入“我”,并使用如此之多的“我”,似乎暗示了旺盛的表达欲望和迫切的讲述意愿;同时,这种迫切的意愿已经压倒了作家平时的理性书写原则。对于农村少女贞贞的故事,丁玲自己和文中的“我”是那样急迫想要了解这个故事,讲述这个故事,甚至也许在这个“别人”的故事中说出了自己心里不方便说的话。 萧红《小城三月》是从“我”的眼睛中观察到了翠姨的那段隐秘的心事,小说并没有直接展现翠姨和大哥哥的爱情,而是通过“我”的童稚的双眼,看到了翠姨的哀怨、敏感、脆弱、悲伤,“我”目睹了翠姨的爱情和消亡的全过程。其实,在这段情感历程里,隐藏着萧红生命的秘密。小说在叙述翠姨悲剧故事的同时,作者也在处理着自己的情感经验,并使翠姨的性格、命运和遭遇,与现实中的萧红有着一种神秘的“对位”的关系。对于有些作家来说,写作是处理个人经验的一种方式。写作的意义和价值首先是指向个人的,他认为有必要去说明个人的存在,也就是说,复杂的生存背景、外部环境、外部事物对他的内心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写作的意义并不等同于作品的意义,前者是作家应当或可能关心的,而后者只对读者产生意义。而萧红在叙述这场悲剧的时候,显然没有通常女性作家那般的耐心和仔细,她的描写甚至是相当“粗疏”的,她甚至没有正面描写翠姨的死去,她表达对翠姨之死的伤感时,语言也是相当的节制,没有我们时常所见的感情泛滥,小说仿佛是一篇轻轻淡淡的抒情散文,萧红把浓郁的悲哀和沉重的抗议包含在春天轻松的调子中,在这种早春的喜悦里,自然的夹着一缕哀愁,也许在哀愁的背后,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埋藏着这位女性严正的抗议,但是萧红仅仅用了句“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为这种永远的悼念,留下了长长的不可割断的余音。萧红是这样的得心应手地将力度孕育或融会于女性的柔情之中。因此她对女性的命运体察细致,而又有一种大的概括力。好像永远都有叙说不尽的丝丝怀念和鲜明的悲剧意识,她坚守自我,在文学创作中至死忠于自己的人生情感,表达着一段段潜藏在文字之下的忧怨和对命运的诉求。她笔下的人物都融进了她自己身世的体察,缜密细致的描述中,时时透出某种凄婉的情绪,但又被明澈的觉悟推进到一个有着历史深度的宏伟气势中。 梅娘《鱼》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通篇都只是女主人公芬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对她的情人琳说着自己埋藏已久的感情。单一的说话人,却道出了并不简单的人事。通过芬的自语,我们看到了琳的懦弱,知道了林省民的风流不负责任,了解了芬和林省民各自的家人的世俗残忍。梅娘的这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小芬,是一个极为凄惨的人物,她的形象成功的反映出时代的悲剧。小芬是那个年代的高中生,毕业后原本考上了银行职员,但为了爱情,为了林省民,放弃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但是爱情带给她的是每日与孩子的哭声和煤烟味在一起。林省民是有太太的人,故事中的小芬是新一代女性的代表人,她不甘去林家做二姨太,她渴望爱情。梅娘用自述的方式写出了女性的哀歌。小芬的人物形象分析,漂亮,有文化,有思想,不甘做平庸女子。命运的凄惨又让她不甘认输,被爱情欺骗却仍然相信爱情,追求爱与希望。 1980-1990年代: 莫言《红高粱》基本上是以“我”的主观视角去展开叙述。这种以“我”的主观视角的方式展开叙事,便于展开叙述和描写,打通时空,自由而随意地抒写体验,形成一种倾诉的效果,也体现了莫言对近代中国社会以及传统中国文化的那种无可理喻的隔膜和距离。在具体的叙述中,作者或有意强化作品中人物的感觉,让作品中的人与物在自己的感觉中存在与行动;或刻意营造一种释放感觉的特殊氛围。莫言还将光、色、形、声、味、触、味等感觉和想象结合起来,将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幻想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精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阿诚《棋王》从文本的表层结构来讲,小说主要通过叙述者“我”的视角对“棋呆子”王一生在“文革”时期的人生经历的叙述,展现了王一生的人生见解和精神特质,因此小说中除了王一生的故事,还有一个叙述者“我”的故事。尽管过去一直把这个“我”仅仅看做一个旁观者和记录人,王一生的陪衬,而忽视了其主体作用。在解读“我”的同时,也不由钦佩阿城不动声色的简略文字背后所蕴涵的丰富空间。 西西《像我这样一个女子》开篇便以内心独白的叙述方式将读者拉入“我”的这个角色,开篇便以“像我这样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合谈恋爱的”打下了忧郁的情感基调,且制造了疑问,让人情不自禁地读下去,悲“我”所悲,叹“我”所叹。文本以第一人称来写,但,这是和“讲故事”有区别的。这里文本中的“我”只是一个展示故事情节的人,是以一种旁观态度官网的人。因此,小说中的语速很平稳,态度很沉默,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叙说者“我”的遭遇。 三、(40分) 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什么有“永久的魅力”? 【考查知识点+解题思路】……
Copyright © 跨考考研 - 跨考考研这个机构怎么样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京ICP备18012533号-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