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跨考考研这个机构怎么样 > 万字干货丨计算机跨考小姐姐,一战考上同济交互!_设计(计算机字怎么写)

万字干货丨计算机跨考小姐姐,一战考上同济交互!_设计(计算机字怎么写)

2024-04-19 作者:gong2022





原标题:万字干货丨计算机跨考小姐姐,一战考上同济交互!



嗨,小蜜蜂们~很开心为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考研经历。本文主要从考前备考思考,考研复习全程,复试全程三部分为大家分享我的备考方法。希望给新一届小蜜蜂一些 助与启发。??????

升学vs工作

1.本科的计算机知识不足以支撑我直接进入对应的岗位。因为我今后想从事交互设计和互联网领域的工作,大厂普遍看重设计师的项目(尤其是落地项目)经验与能力,我欠缺含金量高的设计项目实践。所以我选择升学,以建立交互设计的专业知识体系,积累好的项目实践与资源,为就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读研能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和资源。虽然互联网领域瞬息万变,发展迅速,并不是说只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能就业,但我相信只有把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的体系框架构建起来,才能使今后得到的任何锻炼与成长成为“技能树”的一部分,从而在工作后获得快速高效的成长。也有人说交互设计师行业近两年来渐趋饱和,但我认为统计数据对于个人没有太多参考意义,只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更出众,是金子总会发光滴~

基于以上两点,对我来说,读研是必然选择,利大于弊。

个人情况

我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直很喜欢设计,积累了一些平面设计和ui设计的项目经验。一战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机械-交互设计方向,初试第四,总分第二,成功上岸~初试389分,英语78,政治73,史论123,快题115。

确定专业

确定考研专业——交互设计

大二时,我接触到交互设计,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决定将其作为硕士深造的方向。在这个阶段,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包括开设院校、就业前景、必备技能、专业书籍等,在心中大致对这个专业有了一个轮廓的认知。

我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它是科学、人文、艺术的跨学科领域,可以完美结合我的本科计算机知识和个人对于设计的兴趣,就业前景也比较广阔,在设计与技术共同驱动的工业4.0时代,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等领域亟需人才。

确定院校

确定考研院校——同济大学

我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确定学校。开设交互设计的985院校不是很多,我最终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同济大学、清华美院、浙江大学三所学校。我的做法是列一个表格横向对比三所学校的地理位置、学科排名、专业实力、国际交流机会、学术氛围、备考难度等信息,并为每个变量设置权重。经过综合比较,我最终选择了同济大学,原因主要有三点:


    学科排名。同济的设计学科在qs最新排行榜上位列世界13,亚洲第一。
    地理位置。上海是我个人最想去的城市,有很多展览和论坛都只在上海举行,资源更丰富,也更开放多元。
    交流实践。同济和米兰理工等设计强校有交换项目,也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综合能力的机会更多。

同济设计创意学院的交互设计近年是很热门的报考专业,2021年报录比约为20:1。交互设计属于跨学科专业,由于国内本科院校很少设置专门的交互设计专业,所以大家不同程度上都是跨考,生源多为工业设计专业,然后就是计算机和艺术类学生。

虽然同济也是最难考的,但我还是决定试一试。当然会有更稳妥的选择,但是二十岁的试错成本是比较低的,何不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更高的理想会给你带来更长足的动力和潜移默化的自信提升。我认为研究生的院校选择是我们为数不多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所作的选择了。当然,这么做的风险会大很多,你可以先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最坏结果自己是否可以承受?(考不上)
    这个目标给自己带来的动力是否大于压力和焦虑?
    选择这个目标,身边的人是否会支持你?

如果这几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勇敢坚定地坚持这个目标吧。划重点:坚持。备考过程中你可能无数次的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考上这所学校,就算不能保证每天都充满自信,但请一定要坚持这个目标,坚持每天的备考行动,一定不要中途放弃,不要轻易更换学校,最后结果一定比你想的要好很多。

确定考研科目

同济的交互设计考研的专业一和专业二的可选科目很灵活,但我最终并没有选择和本科计算机专业对口的高数一和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而是选择了设计领域的337(工业设计工程,下称史论)和801(专业设计快题)。

专业一

我身边几位和我考同校同专业的同学都选择了高数一,但我选择了工业设计工程。两个科目对比如下:



其实当时做决定时,其实没有考虑那么多。我最终选择了史论,最主要原因还是我不想单纯应试,更希望从中学习有利于今后在设计领域发展的知识,弥补本科对设计知识的欠缺。我的打算是通过报名嗡嗡的337全程班来弥补对史论这门科目掌握资源匮乏的问题,通过较为擅长的英语和政治来弥补史论分数不高的问题。

在备考过程中,我也常怀疑自己这样的选择是否正确,毕竟分数才是进入复试的硬性指标,前几届的高数高分比史论高分高出很多。但这几个月的备考和初试记过证明我的决定是最适合自己的。我在这门科目花费的时间精力不是很多,史论备考过程相对来说是轻松而充满学习的充实感和成就感的,我拥有了设计的基础知识架构,对于这个领域的知识储备和个人见解都提升了太多。(还享受了一把久违的学习文科的乐趣哈哈哈)最后的考试也发挥的不错。其实当时做决定时,其实没有考虑那么多。我最终选择了史论,最主要原因还是我不想单纯应试,更希望从中学习有利于今后在设计领域发展的知识,弥补本科对设计知识的欠缺。我的打算是通过报名嗡嗡的337全程班来弥补对史论这门科目掌握资源匮乏的问题,通过较为擅长的英语和政治来弥补史论分数不高的问题。

我能较为轻松的完成史论备考,嗡嗡的337课程 了很多忙。对我 助最大的是新兴实践每课的1v1论述题作业指导,每一节课后都会结合考点和热点留1-2题论述题,嗡嗡老师和助教哥哥姐姐从专业视角为我的大题答题思路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跟着14课练下来,我的论述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答题框架与模式,答题思路变得清晰流畅了很多。

专业二

虽然408计算机统考是我本科学习的内容,但是因为快题设计是复试必考内容,所以自己和身边的大家都选择了快题设计进行备考。这门科目的选择基本不用纠结。

我的考研时间轴

大三上学期

9月:确定考研院校专业(同济设创)

10月份:确定专业课考试科目(史论、快题),选择嗡嗡,报名课程(交互全程班、337全程班)

11月-2月:偶尔有空时看一看交互相关的书籍,报名三月作品集班,想试一试同济暑期夏令营

大三下学期

3月-6月:准备作品集背单词7月夏令营未通过(成绩没法保研)

8月嗡嗡快题线上集训

大四上学期正式开始全身心投入考研是从9月开始。

9月之前对于初试的准备十分零散。

具体每个月的工作可以概括为:

9月:刷课

10月:刷题

11月:整理笔记

12月:疯狂背书

12.26、12.27 上战场啦

1月-2月:复试准备

大四下学期

3月:完善作品集,准备复试3.28 复试

初试准备

9月返校后,正式开始全面备战考研。我和研友小姐姐每天都在图书馆学习,8:00-8:30到馆,21:30-22:00回宿舍。一天平均学习9小时。每天各科目的分配时间不固定,9、10月英语、专业课一花的时间较多,11月专业课二花的时间较多,12月政治花的时间较多。整体来说,四科的时间精力分配差不多,重视程度:史论>英语>快题>政治。

1. 政治

9月和10月跟 老师强化班的课,一天大概听三节左右,这个期间不用记笔记,只需要理解即可。教材我用的是 的精讲精练,对应每一课的知识点和 课程是差不多的。在听课的过程中,把第一遍1000题刷完,然后刷完课之后开始做第二遍1000题,记得把每一次的错题都记录下来。

1

1月之后开始着重培养做题的技巧,我主要跟了 ,她在解题方面非常擅长,有很多的选择题做题技巧,很适合这个阶段去训练。

12月开始背诵大题,一定既要背诵知识点,又要学会解题思路与破题,两者缺一不可!建议把肖四和 押题班的知识点都背完,解题思路可以参考 冲刺班。

选择题——选择题强烈建议看 的强化班、冲刺班,解题时不要钻牛角尖!不要盲目地找各种来源的选择题刷,出题风格如果和真题差距过大,容易带偏我们自己的做题思路。

关于大题——三个词:抄题干、字工整、写满。自己编口诀记得最牢,可参考空卡的带背视频。

关于时政——不用买专门的书,通过12月各老师公众号和微博上的整理资源就够了,主要攻克选择题。

2. 英语

英语一定要好好背单词!!!!一直坚持到考试前最后一刻!我是从3月开始断断续续背,一直背到11月底就停了。因为我的英语基础比较好(六级608分),所以后期在英语上花费的时间较少,结果考试时还是有很多背过的单词想不起来意思,影响了做题速度。所以一定不要偷懒,每天都要坚持背!

单词:

建议开始每天背诵50个左右,到了后期越背越轻松,主要以复习为主,单词是所有做题技巧的基础,单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肯在这个方面花功夫。背诵诀窍是少量多次快速重复,每次不要再一个单词上花费过多时间,不建议默写单词,只有不停重复才能高效记牢。

完型:

这几年的完型趋势是逐渐简单化,不用太纠结于15年之前的完型错题,也不需要上课,基础较好的同学只要保证时间(10min左右)内正常做完就可以。

阅读:

整个卷子中占分最大也是最好提分的部分,必跟 老师的真题讲解课程!每天刷两篇阅读,做完后对答案,查生词,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再看 对应篇目的讲解视频,记得总结错误原因。

写作:

建议早点开始准备,基础好的同学不要直接套模板,最好总结自己的模板,大作文主要分为个人品质和社会现象两类,考试时图画往往有很多元素和多重角度,好好审题,不要偏题!

六级:

强烈建议参加12月的六级考试,不用额外准备,单词库、阅读逻辑和考研都是相通的,可以当作考前找手感的一次机会。而且这时候大概率是你大学时期英语水平巅峰,一个更高的六级成绩在复试时也让你更有竞争力~(我大一第一次六级422分,考研前这次六级608分)

刷题:

我第一轮刷2005-2019,第二轮二刷2011-2019,2020最后一套卷子留着在12月做模拟,完全仿照考试标准进行。

3. 史论

明确同济近年出题风格:

客观题——偏基础,真题重复率较高,会有几题超纲但和同济息息相关的小题。

主观题——知识点不会偏僻,考察综合论述能力和设计知识积累。

得到备考策略:

【客观题】

地毯式搜索一切小知识点,例如一个设计运动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其代表作,各种原因意义和名词解释不要背诵,理解即可。

建议把课本回顾几遍,整理自己的小知识点笔记,注意:工业设计史、设计学概论、新兴实践、和同济相关的知识点(如nice2035)、设计知识积累(如唐纳德·诺曼)都可能出小题,前三个建议地毯搜索,后两个建议从现在开始收集积累。这里要为嗡嗡打call,337班最后的同济相关课程为自己收集资料节省了很多时间。笔记建议制作电子版,在后期复习或做题时,遇到记不清的知识点,在表格中ctrl+f快速检索,灵活地增删查改。史论部分知识点最多,建议列表格,利于梳理框架脉络。





(工业设计史知识点笔记)



(设计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新兴实践知识点笔记)

建议建立自己统一的标注规则,利用符号和颜色减少认知负担, 助快速筛查、定位。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知识点。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啦,不管在什么笔记中,我都会用蓝色标注人名,用紫色标注组织和例子,用薄荷绿标注著作,用【】标注时间,诸如此类。

【主观题】

主要准备:

课内硬知识点——需要背诵的,例如柯布西耶新建筑五特点、拉姆斯好设计十原则。可以编自己印象深刻的口诀辅助背诵。

课内软知识点——主要为新兴实践的内容,每篇文章多读几遍,结合老师的课和自己的理解对每一篇文章做笔记,我将每篇笔记分为定义、名言、文章概要、章节内容、潜在知识点几个部分,后续看到好的案例会补充进去。同时,要经常回看这部分笔记,学术大牛们前瞻性的思想真的能升华我们的设计觉悟(狗头.jpg),里面的观点都是很好的语料素材。

热门主题语料积累——例如绿色设计、以人为中心、人工智能与设计等,多积累一些定义、意义、发展现状、案例的语料。









(新兴实践文章笔记)

小tips:新兴实践第一遍读时可能比较难懂,推荐使用方法为:通读一遍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再读一遍,梳理文章框架??上嗡嗡老师的课,加深理解??结合文章与课程内容整理出文章笔记??时常扩充更新相关案例

4. 快题

跨专业的同学还是建议报一个快题班,接受系统的训练和指导。我个人不是很擅长快题,老师们的课程也很完善了,就为大家提供自己的几点经验:


    知道优秀的快题是什么样,明白自己的快题和它们的差距在哪里。
    利用色块、边框等占满没有内容的地方,让版面丰富均衡。
    交互的同学如果没有工设产品的背景,不用太纠结于产品表现效果(和产品一样的复杂表现),交互的重点应该放在思维逻辑(如何一步步得到解决方案)和人机交互方式上。
    建议融合一些高新技术或ai,理解技术原理,例如多感官通道等,会计算机的同学可以可视化算法原理展示一下。

复 试

线上复试分为笔试(快题)和面试,并需要提前几天提交作品集等个人材料。我的重视程度是:作品集=面试>快题

作品集

给大家提供一个新思路:如果时间精力允许,尽早准备作品集,最佳时间是暑假前的几个月,好处包括但不限于:更充裕的准备时间、夏令营和面试敲门砖、获得比赛经历和综测加分等等。

和大部分考完初试寒假准备作品集的同学不同,我的作品集在大三下学期就开始准备了(3-6月),当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想试一试同济暑期夏令营,二是万一初试没考好也可以尽快拿作品集找工作。所以我加入了嗡嗡那个时间段开设的保研作品集班,很幸运遇到了一群很优秀的保研同学,也从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等各学科的同学身上学习了很多,顺利完成了四个项目。在这里表白每一位可爱的队友~我还参加了嗡嗡的五一模拟夏令营workshop,和“秃头小分队”的队友们一起爆肝三天,最后很幸运地拿到了第一名,收获颇丰,还收到了嗡嗡的奖励大礼包,嘻嘻~

虽然因为本科排名不够优秀,没有拿到同济夏令营的入营资格,有一些遗憾。但是因为项目准备的比较早,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打磨,还用这些项目投了一些比赛,拿到了诸如学校的软件创新大赛第二名、国际用户体验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等奖项,不仅可以在复试时写进简历,也在大三综测评定时加了不少分,我也因此拿到了学校一等奖学金。

关于作品集准备的建议:


    融合本科优势。例如我的专业是计算机,老师们建议在项目中放一些算法思路、代码展示和开源硬件项目,篇幅大概是整个作品集的1/10。虽然篇幅不多,但是是作品集中很关键的一部分,也是复试时老师及其感兴趣的part。
    多次迭代打磨。随着对设计理解的加深和能力的提高,每隔一段时间就以目前自己的最高标准审视作品,比如排版是否美观、逻辑是否清晰、有没有当时欠考虑的细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跳脱出当时做作品集的自己,从第三视角重新发现问题,保持作品集质量和个人能力的同步提升。
    不放没把握、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尤其是本科专业相关的部分!面试时老师的问题大部分是围绕作品集的,如果问到作品集里的某一个部分(例如你放的某个算法、设计某个功能的原因或原理)答不出所以然,老师容易质疑作品集的真实性和个人的能力水平。

快题

复试的快题有了初试的准备基础,只需提前1个月每天花1-2小时保持一下手感即可,花费的时间精力不用太多。

上上届及之前都是线下三小时,上届线上1.5小时,我们这届缩短为线上1小时画一张4k纸。所以考试时间是非常紧的。建议在考试要求出来后尽快确定版面,然后一定要限时训练。细节呈现肯定会比3小时的粗糙很多,但是依然要保持逻辑清晰,功能明确。复试快题不用太担心,只要画完就是胜利!

面试

面试在复试中是最最重要的,直接代表了老师对你个人水平的综合评估,可能直接决定你的生死,务必引起重视!例如,我的优势是有跨学科的技术背景,所以在面试时自我介绍、回答其他问题时有意无意的提及到了一些技术开发的经历与思考,但没有说的太详细。老师潜意识会想把问题具象化,后来就针对我提到的技术部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提问,这些问题我提前了准备过,所以答的比较流畅,相信也给老师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

经验杂谈

1、不要孤军奋战

我是一个自制力极度薄弱的人,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懈怠拖延。很幸运的是,我有一个小姐姐研友。从九月开始,我们每天约着一起吃早餐,去图书馆,晚上一起回宿舍。在备考期间,我们相互陪伴监督,也一直为彼此加油打气。如果没有她,我大概率不会每天风雨无阻的去图书馆,也很可能在学习间隙玩手机忘记了时间。适当的“peer presure”带给我的是正向的动力,在我想懈怠时给我一个向前的推力。

2、利用环境约束

如果你也是一个“间歇性踌躇满志”又不够自律的同学,可以尝试利用外界条件有意识的约束自己的行为。

例如,我通过图书馆刷卡签到的规定约束我的到馆时间。我们学校图书馆有一些学习环境很不错的单间自习室,每次选择预约时间时,我基本都会选择最早的时间(8:00)。如果不能按时到达刷卡,不仅房间会被取消,校园卡也会被记为违约。必须按时到达图书馆的约束为我自动排除了其他选项。没有了选择的余地,就没有了拖延的理由。每天早上,我不会纠结要不要再睡半个小时,也会尽快收拾吃早餐,只为了按时到达图书馆。

我还和好朋友每天进行学习时长的打卡,如果当天学习时长没有达到要求,就送她一个盲盒。

其他环境约束的例子还有很多:和朋友组建背单词打卡群、使用forest app锁定手机等等。

3、保持良好心态

考研对我来说是一件辛苦但是幸福的事。备考的这段时间,我可以为了我想去的学校和专业而不遗余力地努力,不用考虑其他的一切,生活单纯而规律。我非常珍视这样可以一心一意只为一件事努力的机会。在备考期间,我也怀疑过自己的能力与选择。但更多时候,我都坚信自己可以考上,这得益于我每天的正向“自我催眠”和身边家人朋友的无数句”你肯定没问题“。不管是和别人聊天,还是自我心理暗示,一定不要说“我不行”,要说“我希望我可以考上,我相信我可以,我很棒”,每时每刻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容易焦虑的同学也不要把没考上的后果想的太严重。考不上就二战,或者出国、找工作,只不过是为了达成最终目标多花一点时间罢了。就算是考研这样的选拔性考试,我也相信过程比结果重要。考研让我收获了规律的生活、高效的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作息习惯…这些对我今后的人生都是宝贵的财富。

4、制定“动态守恒”的计划

不建议同学们制定像课程表一样过于精细的时间计划表,比如7:00-8:00背完100个单词。如果没有按时完成计划,会引起极大的负罪感和挫败感,也会影响到计划表之后的事项进度。我的建议是,设置好恒定的任务与目标(静态),在一定时间区间内自由安排时间去完成任务(动态)。先规定每个月要完成的宏观目标,再细化到每周分配到的任务量。这一部分是固定的,最终必须达成的硬性指标。在一周内,大致估计每天要完成的任务,不需要制定过分具体的每日任务或是划分过分精细的时间块。今天状态好就多学一点,明天有点累就少学一点,只需保证能按时完成每周和每月的总任务就可以。在每天的学习中,可以根据当天的状态或心情动态调整学习内容顺序、学习任务量等。我们的状态和生活是动态的,这样制定并执行计划的好处是提供一些弹性,让你在状态不佳或是有一些杂事需要处理时不会措手不及或压力倍增,而是能够从容地调整回正轨。

5、只做有效笔记

笔记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 助我们记忆理解知识,我评判一篇笔记是否是”有效笔记“的标准有以下几条:


做笔记时不需花费太多时间
后期能够便捷地增删改查
避免和已有资料内容同质化
至少回看10遍以上

一些常见的笔记误区包括:


大段抄书,只做书本内容的搬运工
如艺术品般精美的排版,做一篇笔记需花费大量时间
做完笔记很少回看复习,回看时已经觉得十分陌生

我认为,笔记的精髓在于高效而不在于美观,在于精而不在于全。在这里分享一些我的笔记小技巧:


使用电子笔记,无纸化学习办公。不仅录入内容更快速,还可以插入图片、网页链接、关联其他笔记等,后期也能快速检索,增删查改。
建立自己统一的色彩标注体系,利用符号和颜色减少认知负担, 助快速筛查、定位。颜色的选择要有区分度,在此前提下选择自己喜欢的配色。
12月可以把知识点笔记打印出来,纸质更有利于加深记忆。和背单词的方法一样,不要深入,不断多次重复。

(推荐app:印象笔记、marginnote3)

以上是我的学习备考经验分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考研是长久战,重在”坚持“二字。和减肥一样,让这几个月的备考生活保持在较为舒适、身心可以接受的状态,而不是把每日的努力当作辛苦的负担,这是坚持下去的关键。

加油!你终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Copyright © 跨考考研 - 跨考考研这个机构怎么样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京ICP备18012533号-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