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跨专业考研培训 > 民族学考研白狄与先秦时期的匈奴拥有众多的相似之处_燕然_河套...(民族学考研属于什么类)

民族学考研白狄与先秦时期的匈奴拥有众多的相似之处_燕然_河套...(民族学考研属于什么类)

2024-03-24 作者:gong2022






原标题:民族学考研:白狄与先秦时期的匈奴拥有众多的相似之处

东周时期的戎狄之语与华夏之语不同。东周北方狄人包括赤狄、白狄诸部,西方还有众多的戎人,其名号虽有戎狄之别,其实大都混杂,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征。诸戎狄虽在与中原不断的融合过程中学习了汉语,使用汉字,甚至精通中原的《诗》等典籍文献,但戎狄内部一直拥有一种相同的戎狄语言,与汉语相异,可以暂称为“戎狄之语”。《国语·周语中》载春秋中期的周定王(公元前606-前586)介绍戎狄之人与周人交往之时需要舌人,“且唯戎狄则有体荐。夫戎、狄,冒没轻儳,贪而不让。其血气不治,若禽兽焉。其适来班贡,不俟馨香嘉味,故坐诸门外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可见春秋中期周人的语言与戎狄相异,需要“舌人”即翻译来沟通。《左传》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明文记载姜戎氏首领驹支自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姜戎氏虽是戎非狄,但其语中“我诸戎”,显然并非是单一指代姜戎氏一支,而是泛指当时所有的戎狄部族。可见,直到春秋中晚期,戎狄之语尚与华夏之语相异,且这种“戎狄之语”一直留存下来,并见于北魏等后世文献的记载中。

《魏书·高车传》载:“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或云其先匈奴之甥也。”后世对《魏书》的可信度评价虽然不高,多有指责,但《魏书》列于二十四史之一,其国本为北方部族所建,因此其中与北方部族相关的资料还是比较可信的。赤狄属于春秋时期的狄人一部,赤狄本身拥有多个部族,在春秋早期曾经强大一时,并曾成为狄人联盟之首,因此赤狄的语言应该就是包括白狄、无终戎及众狄在内的戎狄之人的通用语言。这则史料虽然时代较晚,大约在公元4-6世纪,但却非常重要,是匈奴语属于“戎狄之语”的重要证据,也是匈奴与先秦戎狄有悠久而深远的渊源的语言学佐证。目前,相当多的学者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探寻匈奴之源及其族属,多利用同音假借的方法对个别的字词进行考证,但其结论往往不能令人信服。仅就文献来看,匈奴之语应该属于先秦戎狄之语。

总之,白狄、赤狄等狄人用语应该与匈奴的语言大致相同,仅有微小差异。

在学习新课时进入精读以前都有一个整体感知,学生自己在课堂中再次将课文读一遍,或是老师指名几位小朋友起来分自然段读,这时老师可将学生读的不好或是比较难读的一些长句单独拿出来,示范读给学生听,这一泛读也是正音,学生模仿老师的朗读,在模仿中无形的就掌握了朗读方法。有了老师的示范学生心中就也想能读的像老师一样好,就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

七、匈奴都城所在地——燕然山的迁移

东汉时期的燕然山已经发现,即今蒙古国的杭爱山。2017年中蒙考古学者已经在蒙古杭爱山上找到此燕然石刻。①东汉班固写燕然刻石《封燕然山》,以纪念窦宪率军征服匈奴之功绩。此燕然刻石必然位于燕然山上。因此,可以确定蒙古国杭爱山就是东汉时北匈奴王庭所在地燕然山。东汉时期的北匈奴王庭所在地龙城也在蒙古国杭爱山附近发现。

然而,东汉的燕然山并非西周的燕然山。《穆天子传》明确记载了燕然山在黄河河套附近。因此,燕然山之名显然是有过迁移。迁移的原因是匈奴从原居地向北方蒙古国的迁徙。汉武帝击败匈奴,匈奴内部分化为南北两部,北匈奴北迁至蒙古国杭爱山附近,建立了一个新的龙城。现在,燕然山与北匈奴的都城龙城在一起。这表明,一方面燕然山之名是与匈奴都城“龙城”一起北迁的;另一方面,也表明燕然山是匈奴原都城附近的神山,对匈奴具有非同凡响的象征意义,是以其名与龙城一起北移。以此而论,原河套附近的燕然山就是匈奴起源地。

从西周早期到战国晚期,“燕然之山”所在的河套地区一直是河宗氏的领地。周初河宗氏之居地应该就是在河套一带,“燕然之山”是河宗氏的领地。见于《穆天子传》(卷一)载:“戊寅,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河宗柏夭逆天子燕然之山,劳用束帛加璧。先白□天子使祭阝父受之。”文中的“阳纡之山”与“燕然之山”一起出现,燕然山应属于阳纡之山的一部分,都是河宗氏的活动地域。小川琢治、顾实、顾颉刚、赵俪生、王贻梁等人都认为阳纡之山即现在的阴山山脉,顾颉刚、赵俪生更具体指认阴山山脉中的大青山才是阳纡之山。②总之,周初“燕然之山”必然处于河套地区。因为周穆王是自东向西的游览,因此“燕然之山”应该是处于河套地区东部。从周初到战国,河宗氏一直居于河套地区,是燕然之山的主要居民。见于《史记·赵世家》载霍太山神山阳侯告赵襄子书说:“(赵国后世将)奄有河宗,至于休溷诸貉。”其后赵武灵王果然在河套地区设立九原郡。张守节正义:“(河宗)盖在龙门河之上流,岚、胜二州之地也。”唐代岚、胜二州在今山西、内蒙交界和河套地区。可见,从周初到战国晚期,河套地区是原“燕然之山”所在地,该地属于河宗氏的领域。

除河宗氏外,还有附近的休溷诸貉。《穆天子传》(卷一)载:

“辛丑,天子西征,至于崩阝人。河宗之子孙 柏絮且逆天子于智之□,先豹皮十,良马二六,天子使井利受之。

癸酉,天子舍于漆泽,乃西钓于河,以观□智之□。

甲辰,天子猎于渗泽,于是得白狐玄狢焉,以祭于河宗”。

天子在河宗之子孙 人之居地以“白狐玄貉”祭河宗。这些祭物可能并非随意祭献,而是被 人视为圣物,天子才用来当做祭河宗的祭品。周代狄人部落多以动物为图腾,并以之为氏。如白狄狐氏,晋文公时狐氏家族是其母族,势力很大,“狐”应该是白狄狐氏的图腾圣物。以此而推论,“玄貉”显然也应该是等同于“白狐”的图腾圣物,应该是剻人等河宗氏子孙的一种图腾。联系到《史记·赵世家》所载:“奄有河宗,至于休溷诸貉。”之语,可以认为,河宗氏在战国晚期还是河套地区的大族,其他还有休溷諸貉等族。诸貉可能是以“貉”为图腾圣物的部族,河宗氏所属部族,同处于河套地区。目前,学界多认为河宗氏中的剻人一族即是山西降县横水墓地的倗国,是媿姓部族,并以此认为整个河宗氏可能都是媿姓部族。春秋早期势力最大的赤狄也是媿姓。

既然原河套地区的“燕然之山”是战国晚期匈奴初兴的起源地和圣山。战国晚期的“燕然之山”所在地又属于河宗氏及其下属休溷諸貉等族的分布地域。周代河宗氏及其属部多属于媿姓狄族。那么可以认为,战国晚期刚刚兴起的匈奴应该是与河宗氏等媿姓狄族有着密切关系。

此外,赵武灵王所设原阳骑邑的位置也折射了匈奴起源地的大致方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军事上设立了骑兵,是中国历史上骑兵的创建者。《史记·赵世家》《战国策·赵策二》等文献记载,赵国的骑兵基地就设在“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战国晚期“原阳”之地正属于河套东部。这说明当时的土著戎狄民族擅长骑射,所以才在该地设立

骑兵基地。匈奴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正是因为匈奴强大的骑兵。因骑射而强大的匈奴圣地“燕然山”和赵国的骑兵基地“原阳”都处于河套地区东部,这并非偶然。战国晚期,匈奴应该是处于河套地区的一支弱小部族,先臣属于河宗氏,后成为赵国的“九原”郡下属,“原阳”骑邑的骑兵兵源很有可能部分源自匈奴。在赵国的大力扶持培训下,匈奴人精通了骑兵战术,再加上本民族天然养成的精妙骑术,一旦战国晚期赵国势力衰弱,便脱离了赵国控制而迅速强大起来。在秦统一六国时期,秦国无辖北顾,赵国更是自顾不暇,匈奴也乘机迅速强大起来,开始横行于秦、赵、燕三国的边境。

八、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一)生产方式比较

白狄是定居民族,生产方式是畜牧业与农业并存,因时因地而各有侧重,畜牧种类有马、牛、羊等。

匈奴是游牧民族,生产方式是以游牧为主,狩猎为辅,也有少量农业,放牧的主要牲畜为马、牛、羊等。

两者的生产方式共同之处是养殖牲畜的主要种类是马、牛、羊,其它则区别较大。

(二)生活习俗比较

白狄主要衣料有麻、丝和皮革;食物既有牲畜之肉,也有高粱、粟、稻、黍等粮食作物;有建城和住房习俗;习惯迁徙,出行多为步行或配以少量马车;尚武好战,长于步战,也有车战,主要武器有戈、剑、弓箭、殳等。

匈奴多以皮毛毡裘为衣;以牲畜之肉奶为食;习惯住帐篷,也有少量城池;经常迁徙扩张,出行多为骑马或有少量乘车;尚武好战,长于骑兵,主要武器有弓箭、刀、剑等。

两者相同的生活习俗仅是经常迁徙,尚武好战,但其它方面的差别还是主要的。

此外,二者对战败仇敌的处理方式有相似之处。《史记·赵世家》等文献记载,春秋晚期晋国赵氏之主赵襄子战败智氏后,以其头为饮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战国晚期冒顿单于击败月氏之后,以月氏王的头为饮器。这种相似的以敌人首领之头为饮器的习俗,显然并非中原所有,而应该是北方草原民族的传统习俗。赵氏之领土大多是掠夺自北方戎狄民族,赵文化本身吸纳了许多戎狄特色,赵襄子之母即为狄女,赵襄子又将姐姐嫁给代狄之王,以敌头为饮器的习俗应该是赵氏承自北方草原民族。匈奴本为北方草原部族,因此继承了相同的以敌头为饮器的习俗。二者“以敌头为饮器”的习俗应该都是源自北方草原文化。

两者在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方面差异是明显的。如两者在主要生产方式区别较大,一是畜牧业与农业并存;一是以游牧为主。两者生活习俗上也有较大差异,居住习俗方面,白狄习惯建城盖房,而匈奴习于住帐篷;出行习俗方面,白狄习于步行或乘车,匈奴主要是骑马;作战习俗方面,白狄盛于步战和车战,匈奴长于骑射等骑兵。因此在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上,两者显然具有相当大的差别。这种差异性一方面可能是时代早晚不同所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两者的居住环境、民族传统习俗和发展道路的不同。

综上所述,白狄与先秦时期的匈奴拥有众多的相似之处: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相接,交集于战国晚期;在主要分布地区即三北地区上相同;拥有类似的众多北方草原文化因素;葬俗上大同小异,土坑竖穴墓和石构墓并存;在核心部族的人种方面应该都属于蒙古人种,都包括北亚和东亚类型,但各有侧重;拥有共同的“天”崇拜的宗教信仰;并且同属于“戎狄之语”这一语系。这些众多的相似之处是如何产生的?乌恩岳斯图指出:“匈奴兴起后,部分戎狄族加入到匈奴部落联盟之中。”①这一见解虽然是完全正确的,但并不足以阐释白狄与匈奴之间如此众多相似性的来源。战国晚期匈奴兴起之时,大部分的戎狄已经融入华夏,仅有少数戎狄族远徙他地,并入匈奴。这些少数戎狄部族文化落后,人口稀少,势力衰弱,显然不足以对匈奴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两者在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上的显著差异,也对乌恩的认识提出了反证。

根据目前对匈奴的研究,匈奴应该是多源的。以乌恩、林沄、耿世民等人为代表的学界一般认为匈奴是个部落联盟,包含了许多来自北方和西方的部落。林沄特别指出,考虑匈奴族源,主要是考虑冒顿赖以建立联盟的核心力量是具有何种体质特征和文化特征的族群。早在1983年,田广金已经试图从活动地域、青铜器特征等方面论证早期匈奴文化与先秦鄂尔多斯地区诸种文化(鬼方、狁、白狄)一脉传承。②以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鬼方主要处于山西,狁主要活动于西部的甘肃、宁夏地区,白狄迁徙于陕北、晋北、冀北一带,三者均不处于鄂尔多斯地区,田氏虽然受王国维的影响,未能将鬼方、狁、白狄区别开来,明辨各族的居地,然而其观点中隐然暗示了白狄等戎狄部族与匈奴存在着某种关联,这一点是可取的。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以白狄文化和习俗特征为比较对象,与匈奴文化特征相较,笔者发现二者确实存在众多的相似性,因此可以认为最早的匈奴主体应该与白狄等先秦戎狄之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战国中晚期日渐衰弱的以白狄诸部为代表的戎狄可能与匈奴同源,东周时期的戎狄部族可能是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Copyright © 跨考考研 - 跨考考研这个机构怎么样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京ICP备18012533号-145